新闻动态

图集 | 一砖一瓦皆含“仁”,在一步一景中探寻“大学之道”

来源:中国孔子网   作者:董丽娜 日期:2025-08-28 21:39:24

8月28日,秋阳正好,天光澄澈。刚刚落成的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本部,迎来了第一批“特殊”的客人。2025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博士研究生们沐光而行,在田园山水与现代建筑的相融间,触摸儒家文化的现代表达,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密码。

同学们脚步轻缓,踏上泮桥。桥下泮池水波微动,波光粼粼。泮池又称“泮水”,源自周代诸侯之学“泮宫”的形制,北宋时期定型为孔庙标准配置,泮池上常设石桥,即泮桥。科举时代,学生过桥祭孔称为“入泮”,标志正式入学。

“踏入联合研究生院本部,映入眼帘的精湛中式设计风格让人叹为观止。这里绿树环绕,空气清新,宛如一处远离尘世喧嚣的学术净土,令我心驰神往、憧憬不已。我将加倍努力学习,期望将来能在这里开展学术交流与探讨。”吉林大学政治哲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陈鼎元说。

大家在洙泗庭院的水景前驻足凝赏,在鹿鸣堂前讨论“鹿鸣”的文化内涵,心灵也在这静谧的氛围中得到了深度洗礼与净化。

“我在这里感受到了一种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的结合,建筑和风景都非常具有中国传统美学意蕴。这种注重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理念,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术研究的环境。”鹿鸣堂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的刘力瑶满怀期待地说,“希望联合研究生院能继续推出各种学术论坛、名家讲坛的活动,让我有机会再回到这里,与名师对话,和不同学校的同仁交流。”

鹿鸣堂取自《诗·小雅》名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喻示宾主相得、以诚相待的礼仪传统。暗合联合研究生院以文化为纽带,广纳贤才、共襄学术的开放胸怀。

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本部以开放式大学规划格局为思路,理念上融入儒家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形式上以田园肌理表达儒家“礼乐文化”的精神内涵。整体规划以山水·村落为载体,通过四时·耕读,体现顺天承地利人之“仁”;以“五亩之宅、百亩之田”为创意原型,在鲁源片区村落肌理中探寻联合研究生院的“大学之道”。

“这里环境优美,学习、住宿、餐厅、操场等设施一应俱全,为之后研修的同学们提供了很好的硬件设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担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四川大学带队老师孙兆华在气势恢宏的大成馆前驻足凝望,感慨不已。

尼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本部分为儒学文化交流中心(教学区)和生活中心(生活区)两个片区,包含研学教室、国学博物馆、图书馆、报告厅、住宿、餐饮等,满足学术研究与日常保障的双重需求。每一处空间都巧妙地将文化内涵与实用功能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对青年学子的关怀,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学术气象。在这里,我能深切感受到建筑群落间内蕴的文化创新的澎湃生机。”来自吉林大学的朱紫群说,“联合研究生院本部的建设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令我深刻体会到“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守与热爱。文化传承之路道阻且长,唯仰赖这般脚踏实地、厚积薄发,方能持续点亮人类进步的曙光。”

【编辑:董丽娜】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